永兴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转方式、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粮食生产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抓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的落实,粮食生产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势头。
2014年,永兴县粮食生产面积与产量稳中有增,其中早稻26.52万亩,平均单产420公斤,总产11.14万吨,面积与总产分别比上年增加0.22万亩、0.24万吨,分别增长0.84%、2.2%;春玉米8.01万亩,平均单产459.4公斤,总产3.68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比上年增加0.89万亩、0.91万吨,分别增长12.5%、32.85%。一季稻(中稻)4万亩、晚稻29.5万亩、秋玉米3万亩,总产分别为2万吨、13.28万吨、1.37万吨。晚稻面积比去年增加0.3万亩,增长1.03%,预计总产比去年增加0.38万吨、增长2.95%。全县粮食生产总面积将突破80万亩、总产逾33万吨,其中水稻总面积60.02万亩,平均单产440.19公斤,总产26.42万吨。
去年,永兴县在全市粮食生产工作考核排名中列第一名,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列一类示范片,并再次获得“全国产粮大县”金字招牌。
该县去年粮食生产保持稳步增长的原因除了气候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强粮惠粮政策宣传、粮食增产技术广泛推广,其成绩取得,举措是“三强力”。
强力行政推动。“三坚持”坚持粮食生产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袁卫祥任顾问,县长王卫东任组长,分管和联系农业的副县长文建军、黄谊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在2月第十三次政府常务会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下发了《永兴县2014年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永办[2014]13号)、《永兴县2014年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永政办函[2014]12号)、《永兴县2014年种粮大户奖励评定办法》(永政办函[2014]17号)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目标和强化工作责任。坚持严格责任追究。实行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粮食生产工作纳入乡镇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和年度经济社会综合目标考核。县乡村层层签订粮食生产、耕地抛荒治理责任状,分别制订粮食生产、耕地抛荒治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考核计分。特别是主动推进耕地抛荒治理工作,对抛荒耕地的户主、位置、面积、耕地类型、抛荒原因逐丘逐块进行摸底,明确每一丘抛荒耕地的治理业主、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切实制订具体的治理方案,实行“建档建册、实时监管、跟踪督促”。截止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就粮食生产、耕地抛荒治理、粮食监测点建设等工作进行了4次督查,每次督查都下发了督查通报和整改要求,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坚持加大资金投入。2014年县财政预算安排的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比上年增长10%以上,总额达到1100万元。截止目前已拨付1084.4万元,其中水稻集中育秧项目配套资金300万元、粮油作物高产创建项目配套资金96万元、种粮大户奖励资金74.4万元、粮食生产先进乡村奖励资金4万元、水稻苗情观察资金10万元、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资金3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资金30万元、粮食监测点建设资金100万元、秋冬种生产专项资金140万元。县财政预算增加了100万元的耕地抛荒治理工作专项资金,用于深水田、污染田等抛荒耕地治理。
强力宣传发动。为把各级强粮惠粮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该县在交通要道两边、墟场、村组人口集散地等书写、张贴、悬挂早稻集中育秧、耕地抛荒治理等粮食生产宣传标语和横幅共2200余条。印刷近10万份《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发放给每个农户,把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粮食生产优惠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3月13日,由市农业局和县政府联合主办的“‘三下乡’活动暨农资打假启动仪式”在鲤鱼塘镇举行,对各级粮食生产优惠政策和粮食生产先进技术进行了宣传展示和现场解答。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宣传发动,为粮食生产和耕地抛荒治理工作强力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强力服务促动。三加强:加强部门协作。去年1月10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黄谊组织乡镇领导、县粮食生产工作成员单位负责人、种粮大户和合作社代表召开了“2014年种粮大户暨粮食生产工作座谈会”,就抓好2014年粮食生产和早稻集中育秧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和动员部署。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在会上也就各自职责作表态发言,特别是针对粮食收购、土地流转、水稻政策性保险、水利设施建设等突出问题,各负责部门也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每个单位在粮食生产重点村、难点村分别扶持一户双季稻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与基层党组织联办一个100亩以上的双季稻生产党员示范基地,进一步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加强粮食增产技术推广。“四开展”开展早稻集中育秧为契机推进“单改双”。为切实抓好双季稻生产工作,下发了《永兴县2014年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永粮领发[2014]1号)文件,除东部山区三个传统一季稻种植乡镇外,其他18个乡镇都分配了早稻集中育秧示范任务,特别是县乡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一季稻插花和耕地抛荒治理重点乡村更是发展双季稻生产的重中之重。去年早稻集中育秧共涉及98个行政村、540个村民小组,落实349个育秧主体、4569.35亩秧田,经省农业厅检查组验收核实早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积为11.42万亩。开展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下发了《永兴县2014年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永粮领发[2014]2号),分别在太和镇和湘阴渡镇实施了双季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便江镇实施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油麻乡实施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等6个省部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分别在鲤鱼塘镇和便江镇开展市、县级双季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乡、村两级也都自办了千亩、百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全县粮油高产创建示范规模突破了10万亩。每个示范片的建设都严格按照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全力推广“七改”增产技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同步发展。上半年,经省市粮油作物高产创建项目验收组现场实收测产,该县油菜、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为153.45 公斤、510.7公斤,太和镇、湘阴渡镇和鲤鱼塘镇早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为494.6、523.5公斤、532.9公斤。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陆两优996”、“中早39”、“中嘉早17”、“潭两优83”、“五优308”、“盛泰优9712”、“五丰优569”等优质高产新品种和“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水稻三项关键增产,玉米“宽窄行、间作套种”,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还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等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7月,鲤鱼塘镇石溪村村民将一面“良种良法谱春秋、增产增收惠民生”的锦旗送给农业局,感谢农业局在该村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水稻单产由三年前400公斤提高到530公斤,个别高产田达到600公斤。开展水稻苗情观察。去年省农业厅继续将该县作为水稻苗情观察点县。按照苗情观察工作要求,在县良种场、便江镇塘门村进行水稻苗情观察,观察早稻品种分别为中早39、陆两优996、中嘉早17、潭两优83,观察员根据农时季节对水稻苗情进行分析、发布简报,为科学指导全县水稻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开展科技服务。将农广校、科教等组织的培训相结合,组织农户分别开展早稻集中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涉粮政策等技术与政策知识讲座,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7700余份、病虫情报九期共9000余份、水稻育秧技术与机插秧育秧技术意见18200余份,培训786余人次。